目前分類:其他相關文章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從上一次發表躁鬱症經驗談相關文章,已時隔十年。
(詳情請見躁鬱症經驗談
這十年來,我在人生旅程中,陸續探索身心症病友合適的工作,不斷累積經驗。中間我也認識了很多其他病友,成立了一個高品質的線上交流社團「三葉草身心症關懷園地」,持續聽取身心病友的故事及經驗。這些病友並不只限於憂鬱症,很多人還有其他共病,包括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思覺失調症、邊緣性人格、創傷性壓力症候群、恐慌症、成人ADHD....病友們也都在各自的人生階段,分享自己遇到的狀況,包含課業、婚姻、各行各業的工作、家庭、感情、友誼、治療等。也探討了各種可能對自己的有幫助的資源,像是重病卡的申請、身障卡的使用、住院、各地諮商資源、非自願離職補助、居住就業的保障、rTMS、CBD醫用大麻.....

在此針對工作部份,跟板友們做一個報告。因為工作對身心症影響非常大,好的工作可以幫助病友穩定下來,不好的工作可能造成極大壓力導致復發。病友在重症發作時,基本上只能先暫時休息。等病情趨緩,再來決定要做什麼工作即可。而病友的發病表現各異,能力也不同,適配工作也不一樣。但大體上,如果是慢性化、或是比較難面對社交壓力環境的病友,可以考慮找一些不用面對同事,工作環境較單純的領域。

另外,我想強調:好老闆是真的存在的!如果覺得職場上司或老闆太糟糕、太不合理,請不要勉強待著,就換吧!離職的人最大。我們真的有幾位病友找到很好的老闆,也都知道他們的身心狀況,非常能夠體恤,甚至還提供他們更合適的工作安排。

病友其實是可以很有能力的,只是需要在一個合適的沃土發展。

以下工作我概分成三種: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以來,人際關係對我而言就不是一件容易維持的事。我覺得自己算幸運,有可以交心的朋友,但因為我個性上不太習慣勉強,有些友誼可能只維持了一段時間,便因故斷掉。那種能夠維持到十幾年以上的,我都覺得算很難得了。
然而就在去年生病期間,我經歷了一場人際關係上的重大挫折。主要是當時躁症發得兇猛,又拖有點久,發作的期間,我無法思考事情、瞻前顧後。那是一種奇特的狀態,完完全全沒辦法站在別人立場思考,我只能說幸好我沒有狂暴打人的狀況,但因為我會出現一些非常跳tone的想法,講話又很直白,以至於有那種已經維持很久的關係,被我在短時間內毀滅。
事情過後,我感到非常羞愧,一方面是覺得丟臉,另一方面是想不太起細節到底怎麼了。我想躁鬱症病友在發作後,慢慢恢復沈靜的階段,應該多少會有同樣的心情。因為你曾經似乎變了個人,一旦要想起「那個人」(也就是冒了自己的名彰顯的人格)的言語及行為,就會感覺羞恥到不行,不如將之遺忘。但是又不確定到底發生了什麼、不知道對方到底如何看待,所以我只能將種種忐忑放在心底,直到合適的時機才談開。
去年我就曾試圖探詢一位我可能有得罪的朋友的口風,前三次問,對方都已讀不回,到第四次對方才終於表明我的確傷到了她,說要把我跟她的對話貼給我看,要我「好好反省」。只是那當下我實在拉不下臉跟她誠心道歉,我多少會覺得自己並不是故意的,她也知道我當時是生病,為何還要這樣為難我?於是,我只跟她說了「如果妳不願意原諒,那就算了吧」,然後把她封鎖了。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一名雙相情緒障礙症(俗稱躁鬱症)的病友,大約是兩年前才開始領身障卡,原本一直都只持有重病卡。關於我的發病經歷,可以參考:《憂鬱症/躁鬱症經驗談》《2021年躁症紀錄》

雖然一直以來都是病友身份,但我是到今天才看了CRPD委員會發佈的「去機構化(包含緊急狀態)準則草案」完整的指導方針請按此註釋大綱請按此。我必須坦白地說,我並不認同草案中的全部內容。雖然很可能政治不正確,但我想我應該算是有一點發言的權利吧?畢竟自己也是慢性精神障礙者,而慢性精障也符合身心障礙的身份(廢話,我都拿身障卡了)。我知道CRPD是為了全體身障者的福祉才訂立這些公約跟草案,但這真的是所有身心障礙者都認同的嗎?至少我身為其中一員,我就不完全認同。由於身心障礙還包括精障,而精障又有非常多的樣貌,每個人的病況跟處境都大不相同,又怎麼可能一體適用呢?更何況,也不能完全只考量病友的福祉啊,那家屬呢?病友以外的其他人呢?如果我們希望病友是可以被大眾接納的,那是不是也要把病友以外,其他人的福祉也考慮進去呢?

我確實不是一個很會讀書的人,也許我的邏輯跟識讀能力不算優異,也許有解讀錯誤的可能,但我還是必須把我所看到的、經驗到的,連同我的感想,都一併寫下來。

首先,我相信很多身心病友,都曾有過不滿意、不舒服的治療或住院經歷,我自己當然也有過難堪的處境,或是治療效果不彰的時候,不然我那本來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父母,也不會曾一度想盡辦法讓我嘗試正規醫療以外的方式。但以我的住院經驗,還真沒有遇過讓我覺得非常不妥的對待或處置。我曾住過的醫院包括:民生醫院清心小憩、奇美醫院、成大醫院,其中緊急情況大多是在成大醫院做處理(成大精神科住院只有急性病房)。這幾間病院,我都覺得不錯,各有優缺點,但對於需要住院的我而言,整體來說是有幫助的。而且如果不是因為我對清心小憩的印象非常好,日後恐怕也不會想到要成立線上病友支持團體。當然我也聽過有病友住院時慘遭不當的對待,或是看到令人無所適從的情景,但並不是所有病房都有不人道的狀況。

我自己在躁狂急性發作時,有被約束、打針過,但我當然明白醫院為何要有這樣的處置。當時我已經完全失去理性,性格跟原本的自己大相逕庭,而當救護人員壓制我、約束我時,外表上貌似強力壓迫,但我記得很清楚--他們其實動作是很小心,甚至可說是蠻輕柔的,並不會讓我覺得不舒服。住院期間我也有被關進保護室過,但我並不會怨恨遭到如此待遇,因為我知道自己會進入保護室,都是有合理原因的,並不是醫護人員故意要虐待我、打擊我。

不同的醫院,在細節上的處置不同,會給病友大不相同的體驗。比如我在成大住院時,如果半夜睡不著,病友是被允許可以在大廳畫畫,直到疲累想睡為止。但有聽過其他病友在別的醫院,半夜若不睡覺,就會被催促或強制打針。

為什麼我要說這些呢?我想表達的是,每個人的經歷跟體會都不同,更別說精神疾病有那麼多種,不同人對於經驗的解讀當然也會不一樣。我並不認為我的住院經歷是不好的,事實上也有其他病友覺得住院期間能密集、即時調藥對於控制病情很有幫助。所以住院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因人而異,也會因院所的處置不同而有所差異。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本身是領有重病卡跟身障卡的躁鬱症病友,
我自認在病友當中算是非常幸運的,
一路以來的治療都有人陪伴,也不愁沒錢看病。
持續服藥十多年,至今過著外觀與一般人相差無幾的生活。

我想以一個慢性精神疾患者的角度,
寫下《小丑》的觀影心得。
先說,我看完這部片真的心情不太美麗,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奇美住了24天,後來覺得還是不穩定,在PTT各版亂發文,所以很快地就自己回成大看診。剛好此時有女生病床,醫師就幫我安排住進去了。

成大住42天,加起來正好66天。目前除了記憶有點退化,認知功能還沒完全恢復正常外,其他生活起居都還ok。

這次成大的住院氣氛,我只能說,比以前差太多太多了。以前我住成大,幾乎沒怎麼看過病人被約束,大家會互相聊天,護理師也會來陪伴,甚至去其他房間串門子也沒問題。現在連泡麵的小確幸也沒了,住院每天都要聽到有人被約束,心裡是有點難過不捨。(這次會比較多約束,可能因疫情在台擴散有關。)


奇美跟成大不一樣,在這次疫情之下,兩間有不同的作法。

奇美樹林分院整棟都是精神科的,在疫情看起來越來越嚴峻時,就把所有院內的病友作一次PCR,醫護則是都先打過AZ。然後不可以有陪伴者上來,但陪伴者可以攜帶東西,請員工帶上來交給病人。

成大的部份,它的住院大樓比較複雜,每層都有不同類型的病患。可以有一位家屬陪伴,陪伴的那位先拿到一張陪伴證。家屬跟病人先用公費篩檢PCR,確認陰性,才能進到病房裡面。如果要換一位家屬,就要把陪伴症拿給對方,並且該名家屬要「自費八百元」,這個篩檢只保留三天,超過三天就要重新自費篩檢。我爸媽因為不清楚有這項規定,後來我媽變成要重篩,因此改成只有爸爸來探視。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文時間 2021/05/22 11:09


我剛好有兩次,在神智比較清醒的情況下,住過成大跟奇美的急症精神科病房。急症病房是相對於日間病房,急症乃24小時密切關注與管理,日間病房的話大概只有白天的職療活動,但因為我沒有住過日間病房,所以這個部分我就不多評論。

前年住成大精神科,是希望用比較快的速度找到合適的藥物;今年則是出了一些特殊情況,比較像是靈學方面的東西,而不是精神科的專業。總之,簡單來講就是自己的某種超能力有被打開。

當然這些都不是我要講的重點。我要講的是有關成大醫院跟奇美醫院相互間的利弊。我之前住成大比較多,對我而言,成大已經是很人道的一個精神病患安置中心了。台北某種醫院重症收治處,真的是會把病患搞到瘋掉,而且從此更害怕看精神科。

奇美的環境跟成大比起來,奇美的舒適度應該說要高很多。而且這裡的配色主要都是橘黃色、粉紅色,與傍晚的夕陽如此般配,簡直就是會會讓人感受對天堂的配色。

我還記得中古世紀聖母教堂,都是用高聳的歌德式建築,上面鑲有彩繪玻璃,聽說這也是為了營造一種讓人好像進入了天堂般的幻覺感受。我覺得這種設計,應用在憂鬱症病患治療上面好像也挺合適的。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處:三葉草舒心坊

王委員您好,我是三葉草身心症關懷園地的版主斐喬。這次的隨機殺人案,再次突顯精神疾病患者穩定服藥、持續就醫的重要性。我本身是躁鬱症過來人,19歲病發開始接受治療,2010年最後一次發作躁症,住院調到合適藥物後,至今十年來都很穩定。每日定時服藥,每月固定回診一次。雖然無法跟一般人一樣,有正常的學歷及工作經驗,大學念了十年才念完,但是至少我已經回歸近似正常人的生活,並於去年結婚,懷孕生子。

我主持的社團內,也有狀況穩定的思覺失調症及邊緣性人格患者。她們都很努力地在持續服藥跟就醫,但是必須坦言,大多數病友都沒有辦法正常工作。除了疾病本身會影響工作表現以外,服藥也會降低自身能力。尤其是開始接受治療,還在適應藥物的階段,會有短至數月,長至數年的期間,難以維持正常學業或就業。

我父母都是教職,就算我長期不工作,我們家的經濟條件也可以養活我。也許是因為這樣,我比較可以無後顧之憂地持續治療。但是一般的病友沒有辦法像我這樣,尤其是男性。

藥物副作用造成的錐外徑症候群及類帕金森氏症,根本很難正常工作。服藥導致病友工作能力下降,又不可能得到單位的同理,想維持工作根本難如登天。但失去工作就沒有收入,就連繼續看診都有困難,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我很希望政府能夠設置輔助精神病患接受治療的配套措施,比如庇護工場,讓患者在治療期間,可以做簡單、壓力較輕的工作,又能有持續就醫的金錢來源。服藥期間,如果工作壓力較小,又有基本收入,也許可以維持病友穩定服藥的意願。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臺鐵列車上發生的刺警案,讓精神科病友如何持續治療的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嫌犯據傳是躁鬱症,輿論地圖砲毫不留情地掃了起來。雖然感到遺憾,但我可以理解社會大眾會有如此的反應。

我本身是躁鬱症患者,多年來持續服藥,控制病情,已經穩定多年。不僅即將踏入婚姻,也準備迎接生命中的第一個孩子。對我來說,藥物治療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很坦然地接受它,至今過著與常人無異的日子。

很多人看待精神病患傷害他人這件事,把重點放在「精神疾病可以用作逃避死刑的藉口」,問題是,我們哪一個患病的人,會以「殺人不用負責」為理由,自願患病呢?至少我患病之初,從來沒想過這樣的事情。重點應該放在思考如何建立有效的制度,協助病友配合治療,並給病友家屬足夠的心理支援。

有網友認為,應該立專法強制慢性精神病患就醫服藥。我個人是覺得,立專法或許是可以考慮的方向,我不否認精神病友是社會上需要特別照顧的一群;我認識的精神病友,沒有一個求學、求職路不坎坷的。

為什麼讓病友持續治療這麼困難?

原因無他,如果各位看過《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會知道,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會變成什麼樣子。「錐體外徑症候群」是很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治療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光這項就已經讓人無法再成為正常人,遑論正常生活。至於吃了鋰鹽會變怎樣,真的吃過就知道,沒吃過的人再怎樣解釋都很難體會。

沒有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工作,錢從何來?沒有錢,連醫院都不必看了。為什麼我直到今天能持續服藥,並不是因為我特別厲害,特別有責任感,而是因為治療初期,我的家人能提供我經濟援助,直到我撐過被副作用及病情控制的那些年。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原刊載於PTT八卦版,回覆《不能同理憂鬱症的人會很奇怪嗎》一文)

我是躁鬱症過來人,經歷過重鬱、中鬱、輕躁乃至狂躁,在六年的西醫治療之後,目前已經穩定長達七年的時間。

我父母在這段歷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會挺過來,並不是因為我意志力多強,也不是因為我比較懂得「轉念」,而是因為我非常幸運,有愛我的家人一路支持。

他們真的非常辛苦,我認為他們所經受過的苦痛不會比我低,尤其我母親,照顧到後來,自己也患上憂鬱症。在我多次忍耐不住自殺的強烈意念、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時,如果不是他們一直保護我、拉住我,可能早就死好幾次了。家父為了了解我的狀況,自己研修心理學,甚至找原文書來讀。在我狀況稍微好一點時,也會帶我參加心理衛生講座。我們家雖然不算富裕,倒也衣食無虞,父母經濟收入穩定。

不得不說,很多身心症患者,並沒有這樣的環境。

我並不算資深病人;之所以能維持穩定,也不是只因為長期服藥而已。藥物,從來就不是治好身心症的唯一解。事實上,良好的人際關係佔了極大的比例,但這正是多數病友缺乏的。

什麼叫做「同理」身心症病人?不是要你對病患多好、多友善、多關愛。同理指的是,屬於病症的部份,就當病症來看待和處理,當病症來看待,就能明白他們的某些行為或情緒是疾病造成,而不是刻意如此。當病症來處理,對症下「藥」(不僅指西藥),就有機會使病人痊癒。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下午去跟一位社工朋友敘敘。

 

我們論及目前精神科治療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當醫師掛了很多病人,他不大可能花很多時間跟病友聊,導致病友認為醫師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是不願傾聽,進而破壞了醫病關係。尤其某些資深的精神科醫師,他們可能已經累積了很多經驗,比較能快速判斷病友的情況,就不會花太多時間與病人聊,讓病人覺得被冷落;反倒是資淺的醫師,會謹慎地多花一點時間在病情探問上,再加上掛診者不多,會有更充裕的時間和病人聊,醫病關係可能就會比較好。

 

其他科看得快狠準也就罷了,但是精神科的病友,心思通常比較敏感,如果不多跟他們聊聊、了解他們的心理,會難以建立病友的信任感。尤其精神科藥物又不能立竿見影,病友複診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大幅降低,藥物一會兒吃一會兒停,導致病情長期不見好轉。

 

另一方面來看,假如我們的制度真的改為像國外那種可以開藥的「心理醫師」,看診費可能會貴上許多,因為健保不大可能給付長時間的面談。而且,假如一個病人一次要看三十到四十分鐘,一位醫師根本一天看不到幾個人。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從我開辦小八家族,到現在成立三葉草身心症關懷園地,我從不認為自己有辦法解決病友的課題,也深知助人角色本身的不足與侷限,所以不會太期待跟病友互動之後,就能讓對方改變心態或轉念。

就我自己身為病友的經驗來說,當我狀況不好、自怨自艾時,就算別人伸出雙手,我也很難站起。甚至連感謝他們都有困難,他們說的話,有時會刺傷我,讓我很難接受。

如今,覺得助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應該說是相當困難。身心症的經驗雖然能讓我比較同理病友的心情,但這並不能保證我就有足夠的心理素質與助人技巧。我也不是很喜歡把角色定位為求助與助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互助的模式。

這兩個月,我就已經把自己跟兩位病友抽離。一方面是個人能力不足,一方面是為了不陷入負面情緒。我很確定的是,我必須把自己調整好,才有能力關懷別人。也許這樣做很像我拋棄他們,形式上也確實如此,但這等於是我承認「我無法改變另一個人」(別人能不能我不知道,但至少我不能),等於是承認我沒有那麼偉大,也沒那麼神聖,更沒有高人一等。

當然多少會有點沮喪,但我想,自知不足,總比勉強自己、甚至偽裝來得好。這部份我想分享給一些和過去的「小八」一樣熱心的夥伴,有心很好,但更要懂得自我照顧。每個生命體都有它各自的課題,我們若做得到陪伴,那很好,若做不到,也只能祝福對方。

助人者中,唯一不能這樣祝福對方就離開的,是親人。所以有心幫助病友的家屬都非常偉大。也正因為這樣,親屬的心理調適變得相當重要,這部份有時候是需要別人的協助才能持續走下去的,例如家屬支持團體,或是尋求專業心理師作諮商。家屬也不要怕把痛苦和擔憂說出來,至少在三葉草,我們可以互相了解、互相安慰,我覺得能有機會讓照護者與病友相互同理也很好。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FB社團>> 三葉草身心症關懷園地



「三葉草身心症關懷園地」是部落格主最近開辦的FB社團,接續過去「小八憂鬱症關懷園地」的精神,以病友及相關親友為主軸而成立。設定為不公開,大家可以安心聊天,如果擔心曝光,可以另辦帳戶登入。

三葉草的三個心狀葉片為身、心、靈的化身,三個都顧到,身心症就會慢慢好轉,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病友經常被誤解,人際方面多少也會受影響。而在此地,就不分你我,大夥兒同舟共濟;失落的、悲傷的、痛苦的,大家都走過,甚至也正在經歷著。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2010年躁鬱症恢復穩定以來,今年本月(2016.9)可以說是起伏最明顯的一次。去年雖然也曾經不穩過,但憂鬱情緒僅維持一週。而今年則是從8月就開始感到有些焦躁,很多令我不安的想法不斷堆積,看似平靜的水面實則暗潮洶湧。到了9月入秋,就整個起大浪,把船給掀了。

雖然想把這些不愉快的感覺、與後續做出的不明智舉動歸咎於生病,但總覺得即便是真的,也不大喜歡這種「反正就是生病了」的想法。目前的對策是:1. 將情況報告給醫師,從一個月回診一次改為一週一次的密集回診,並調整藥量;2. 寫心情筆記,整理思緒;3. 跟朋友聊聊;4. 給自己一點時間休息;5. 投入創作。

以現階段的狀況來說,「投入創作」是相當值得的選項,畢竟這是難得的情緒狀態,雖然很難high起來,臉像死魚,兩眼無神,滿腦子都是攪不開的爛泥,但對我而言,這種狀態倒是很適合創作。

現在雖然處於低潮,但離重度憂鬱症還十分遙遠。我得面對心裡很多的憂懼;醫師說:「妳之前會那樣嗎?」的確跟他過去所認識的我差蠻多的。

這邊想引用蘇絢慧心理師「同哀傷」臉書的文字

當你停留在過去時空,反覆說著過去的那些悲慘故事,要他人認同你的觀點與論調,並隨你評論他人的可惡與可恨時,你是無法得著療癒的,你也無法因此從那些事件中,走出。因為那些事件中的你,只是反覆的在你所說的遭遇中,持續的不幸、受辱、悲慘、可憐(這些都是評論),而非真的被支持著感受與情感。你在那些經驗中的失落、失望、傷心、無助、難受、痛苦....還是沒有真的得到理解與陪伴,還是沒有獲得容許與接納。你要的是真正的被陪伴與支持,而非是要得到他人來同意你的論點與看法,要他人來同意你的評論與看法,你終究是沒有被看見,與被陪伴,當然也得不到支持與撫慰了。所以請練習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體會與覺察自己的情感歷程,真正需要被陪伴的是「你」,不是「事件」。

這段話對我很受用的部份是最後一句。我總覺得跟別人訴說苦痛、困擾或擔憂時,常常會被對方批評,有的聽眾會跟著我一起批評別人,但這樣批評來批評去對情緒的安撫只有反效果。似乎明確地表達自己「痛了」,而不是說「為什麼痛」,招來的安慰會比較有用。事件的本身,可能比較需要用筆記的方式整理、或找心理師協助,但若想找人陪伴,學會表達感受真的蠻重要的。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部落格首頁所示,我已經在左側欄位最上頭加上我的臉書電子名片。這是我的私人臉書。簡介上有清楚說明:「 臉書加友僅開放給本人親友、師長、同窗、身心症病友以及藝文界同好。有事請私訊聯繫。 」也就是說,我的私人臉書是有開放給病友及家屬的。目前我的臉書好友裡,就有幾位是藉由本部落格認識的病友。若有事需要找我聊聊,請先用私訊,讓我大概知道你的狀況,我可能無法即時回,但一定會找時間回覆。

曾有好心的網友,擔心這樣曝光,會對我的生活造成影響。我是這樣想的:對我而言,過去的病史,無論其後續影響是好是壞,只有全盤接受,才能真正放下。身心症已經是過去式;我認識的病友們在逐漸穩定之後,有些人找到可以維持經濟來源的工作,有些人繼續就學並完成學業,有些人雖然一時還沒辦法決定做些什麼,但至少最痛苦的那段已經過了,剩下的就是邊學新事物、邊等待時機到來而已。

生病當下很痛苦,那是一定的,否則就不叫生病了。請千萬不要忽視這個病的嚴重性--身心症是因病死亡的高危險群,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因無法承受痛苦而自殺;2015年,自殺再度名列台灣男性的十大死因。病友都比自己想像的更堅強、更努力。如果他們向誰求助,都一定是早已努力過了。其實就像一般養病一樣,身心症也是需要時間養病,只不過又比普通生病要花上更長的時間,可能會長到連自己健康的時候是什麼樣子都忘了。

你無法想像自己病癒之後,會有多大的改變,因為當下很多的困境其實是生病帶來的。有可能是失業、有可能是失學、有可能是家庭出現危機……但只要身心狀況改善,就絕對有足夠的能力去處理這些問題。當你穿過幽谷,擊退死神,一切就只會更好,不會更差,再怎樣都不會比最痛苦的時候糟。但一定要先撐過去。儘管痊癒之路漫長,但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康復。這不是敷衍的安慰,而是事實,只是痊癒的病友不見得會將往事公開。

有一點一定要記住,那就是:正在幽谷中迷途的你,實際上並不孤單。只因你看不到前方的路,會以為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走,但其實很多人都跟你走在相同的路上。走著走著,絕對有走出來的一天。走出洞口的你,會看到什麼光景,先別急著想像,眼下先把每一步踏穩、踏好,該治療就治療,該休息就休息。

我的臉書老實說沒有什麼可看性,PO的都是些普通宅女的生活瑣事,病癒後正常過日子的生活樣貌。你的未來一定不會跟我一樣,每個人都會不一樣,不過我十分確信,等到撥雲見日的那一天,你會發現走過這一遭是有意義與價值的。你將比一般人更有同理心,這個社會真的非常非常需要你們,所以請務必咬緊牙關撐下去。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人沒有想說服任何人的意思,純粹只是表達個人意見。因文章內容有爭議性,為避免網路論戰,本篇不開放留言討論,但仍歡迎來信指教。

--

3月29日

「喚醒愛」。
這是我聽過最不可思議、最有智慧的說法之一,而這個言語出自一位痛失愛女的年輕媽媽。
她不是去嚴厲指責、要求處死這個犯刑者,而是說每個人要「從家庭的根本去喚醒愛」。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關於重鬱症的「失能」

2

中譯編輯 Anne / TEEPR趣味新聞

 

為什麼說重度憂鬱症會導致「失能」?

以我個人當初生病時的狀況而言,可以說是沒有力氣做任何事的。全身都非常疲乏,好像在深海中行走一般。這不是因為懶,而是真切的疲乏感,不是說去外面多走動就能改善的。

所謂的疲累,具體而言會有哪些現象呢?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介紹一篇我認為寫得很好的文章:13張經歷過憂鬱症的人才能體會的圖表

原文出處:13 Graphs Anyone Who’s Ever Been Depressed Will Understand

Written by Anna Borges / Posted on BuzzFeed Life

1) 關於憂鬱症的感受

1  中譯編輯 Anne / TEEPR趣味新聞

憂鬱症並不能以「心情憂鬱」概而括之。什麼叫「憂鬱」?以這樣的詞來作為病名,其實就很容易誤導人們以為憂鬱是「不開心」這樣單純的情緒。

但事實剛好相反。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此篇為「憂鬱症/躁鬱症Q&A:你是如何走出憂鬱症/躁鬱症的?」一文之延伸。

1. 從2010年5月至今已經穩定了4年之多,期間一直有服用藥物,目前也持續服用著。我認為這樣在意義上就已經很好了,不需要達到一般人認定的「停藥後的康復」標準。原因是,躁鬱症屬於慢性病,跟遺傳造成的腦內化學物質分泌異常有關。據我目前的主治醫師的說法是,藥物是用來彌補我在血液中較一般人缺乏的化學物質,因此我還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抽血檢查藥物在血液中所含的濃度。對我這類型的身心症患者而言,持續規律地服藥可以降低復發的風險。而單極性的憂鬱症,無論是輕度或重度,大抵都不需要吃一輩子,通常在醫師的協助下,可以在一至兩年後停藥。

2. 我嘗試看過幾次心理師,但對我比較無益。以我目前所聽到的病友分享,主要可歸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覺得晤談費用太過高昂,難以負擔;二是心理治療恐怕比服用藥物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見效。經常聽到的說法是,錢花下去了,初次會談卻得不到好印象。站在病友的立場,坦白說花費是個很現實的問題,能夠負擔這樣龐大的諮商費的人恐怕不多。再加上心理師的談話內容、說話方式、使用措辭都在在影響病友的觀感,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反效果。國外的「心理醫師」是可以開藥的,而國內只有「心理師」,不得開藥,只能透過談話協助病友。我認為假如症狀尚輕,可以試試看,聽取心理師的建議,但嚴重的話可能還是吃藥比較有效。

3. 雖然在心理諮商方面我並沒有較好的印象,但自己從生病之後就多少會看大眾心理學跟腦科學相關的書。這些書在學術上或許沒有專業論文那麼講究,但多少是有憑有據的。透過實驗結果,了解怎樣的方式能讓心情稍微愉快些,再由這些作者(都是心理師或腦部研究方面的專家)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給讀者。有些還會提供練習,試著做做看的話,其實還蠻有幫助的。越了解這種疾病、了解心靈運作的方式、怎樣使用自我意識去覺察遭到扭曲的思維模式並予以修正…就越能給自己帶來好處。

4. 要問我最後決定身心症穩定(或康復)的關鍵,我不會說是藥物--我會說是時間。我看過不少即使吃藥、狀態仍一直不穩的案例,至於這些人什麼時候才整個走出來,那就不一定了,而且搞到最後可能也不知道是藥物治好的、還是時間久了自然就好了的。我的經驗是,前五年吃的藥都沒辦法讓我很穩定,即使我都有按規律服藥。直到第六年,由一位住院醫師開立全新的處方簽,才真的穩定下來。因為是吃了之後就確實有改善,不再像以往那樣反反覆覆,所以我會說是吃藥讓我變好的。但那也已經是打從我一開始服藥以來、吃到第6年的事,可見得身心症的治療需要花多大的耐性!不過,若單純只是憂鬱症,沒有合併其它精神問題(精神分裂、焦慮症、創傷症候群、躁鬱…)或上癮(飲食、菸、酒、毒品等),應該可以比較快康復。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自殺者很自私」這回事 / There's Nothing Selfish About Suicide

作者:凱蒂˙赫莉,兒童暨成人心理諮商師、育兒專家 / Katie Hurley,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therapist, Parenting Expert

原文出自:Huff Post Women / 譯者:嚕哩貓

n-ROBIN-WILLIAMS-large570  

Associated Press / 圖片來源:美聯社

我是自殺者遺屬。

近日我已經很少談及這些事了,好像已經走到了一個頂點,覺得這段過去距離很久遠。傷痛復原的過程漫長而絕望。曾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在悲痛中忍受孤寂,也曾有那麼一段時間,感到既失落又困惑。關於自殺這件事,最困擾的莫過於沒人知道要怎樣安慰,沒人知道該怎麼反應。旁人都只能報以微笑、打個招呼,然後想辦法轉移話題…但都逃避自殺這個字眼。自殺遺族似乎往往得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線稿繪本,繪於重度憂鬱症發作的住院期間,主要想表達生病時難以與外界連結的無奈與無助。內容灰暗,請斟酌觀賞。

會想分享這部作品,是因為這幾天聽到有兩位病友提及生病時就像是「被關在玻璃內與外界隔絕」,怎麼喊外面都聽不到,而我以前也有這種感覺過。

 

 

1.jpg

 Page 1

《瓶中鴨》第一章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