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身心症Q&A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人至2021年,已有十七年的精神科就醫經驗(請參考:《憂鬱症/躁鬱症經驗談》),關於這個問題,卻是時至今日才知道。若不是我的醫師願意跟我吐實,不然我大概會一直不明究理吧。

以前,我跟其他身心症病友一樣,都會納悶為什麼絕大多數的精神科醫師,願意花在聽診的時間那麼少?是不是他們對我們沒耐性?開的藥物副作用這麼強,我到底還要不要繼續吃?想看心理師又無法負擔昂貴的費用,怎麼辦?

我跟現在的這位精神科醫師,是在我懷孕後才結識的。言談過程中,剛好有聊到「為什麼醫師大多只看10~15分鐘」這件事。另外,也因為我17年前在網路上創立身心症關懷團體,從奇摩家族時代就已經創過一個,後來又在臉書社團創立一個,所以有一些身心病友的人脈可以了解跟詢問。

以下是我對身心症病友/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這三方的了解:

身心症病友:剛開始發作時,無論是急症或輕症,都是很難受的。每個人初始發作的時間不同,蠻多是求學時期就開始發作。發作原因可能來自環境,包括跟家人相處的問題、課業壓力、同儕壓力、受霸凌,或是有更嚴重的創傷,如身邊的人自殺、自身受到暴力威脅,甚至被強暴等。也有的是遺傳因素影響,即便沒有特殊壓力或創傷也會發作。

發作期間,重症患者會很難在診間,言語表述自己的狀況,因為發作當下,腦部會像當機那樣,講不出什麼話來。精神科醫師不會通靈,又沒有任何儀器可以檢測,當然只能就外觀或陳述作一個初步的評估。家屬不一定在場,就算在場,若該家屬未曾得過身心症,對病友的理解不夠充分,甚至本來就是病友的壓力源,代為發言恐怕也只會越幫越忙。

當他們進了診間之後,發現醫師只用了10~15分鐘就把他們打發,自然會心生不滿。想想,這畢竟是「身心症」,不是感冒、不是腹瀉,醫師沒有深入探詢,怎麼有辦法突破病友心防,獲知他們最真實的痛苦呢?在病友的眼裡,若這位醫師又剛好長得不太親切,藥物副作用又這麼強烈(請參看:《去看精神科/找心理師的標準》),會讓病人對身心科失去信任,進而影響就醫意願。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起意寫這個主題,是因為看到笨板出現一篇文章:《以為朋友要自殺了》,覺得這件事可以好好談一談。

一般常見的自殺防治文章,主要出自專業醫療人士之手。理論上是那樣,但若真正遇到狀況,是可行的嗎?

這篇文章,就是以一個「屢次自殺卻僥倖存活」的過來人身份,來說明患病當年,我的照護者是用了什麼方法,陪伴我渡過難關。我的照護者在當時並沒有太多相關資訊可以參考,但他的陪伴方式卻與當今宣導的作法不謀而合,也證實有用。

本文主要是寫給有意願幫助病友的照護者,讓他們知道怎樣做比較能妥善照顧到病友。如果你是想自殺的病友本人,但缺乏照顧者,請直接看本文的最後一段。


身心症病友難免有狀況極差、尋死意念強烈的時候。包括我自己也曾發生過,而且困擾我非常久。約莫5、6歲開始,就屢次出現自殺念頭,包括想跳樓、嘗試閉氣、企圖衝撞汽車等。我實在也不知何以如此,難道真有輪迴之說,是上輩子種下的因?不過這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

如果不談我自己的那種特殊狀況,我認為一個人最終執行自殺,往往出自以下幾種原因:1. 出現壓垮最後一根稻草的事件;2. 長期被漠視、缺乏人際支持、遭到不合理對待;3. 病得太久或太重,失去生存欲望,或病程太過痛苦,以致無法負荷。

我們可以從原因反推回去,了解「怎樣可以避免一個人自殺」。有興趣者請拉到下面的解析。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言:本篇是回應PTT Gossiping板的文章。撰寫本篇的主要用意,是想讓一些還在觀望是否要上精神科的朋友,先了解服藥和看精神科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也是想讓一般民眾了解,精神疾病的治療真的非常辛苦,請多關懷身邊的病友。雖然藥物治療的路上,可能會極為坎坷,但還是有許多病友,藉由服藥、搭配心理諮詢或培養興趣,進而成功治癒,包括筆者也是!所以已經在接受治療的病友,也許你會覺得非常疲累、很想放棄,不過還是可以試著把「痊癒」想像成一個小小的火苗,讓它停留在心裡,不要輕易澆熄。有任何困難或疑問,都可以寫信到我的信箱:fqzhang924@gmail.com。

我的工作室:三葉草舒心坊

----
 

嗨,不知道你去看精神科了沒有。我沒辦法告訴你該看還是不該看,況且我也不是醫師,沒辦法說你這種狀況是否就是憂鬱症,不過既然你的標題已經問到看精神科/心理師的標準,我就提供一點我的經驗給你做參考好了。

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從19歲開始發作身心症,從一開始的重度憂鬱,到最後變成狂躁,中間經歷了中度憂鬱、輕度躁症,病程總共為期6年,直到2010年才恢復正常,期間為了這個病,大學換了三所學校,反覆休學、轉學,唸了10年才畢業。從恢復至今,已有長達6年的時間都很穩定,雖然一直不間斷地服藥,但躁鬱症基本上就是當慢性病治療,與其冒著復發的風險停掉,不如好好與醫師配合。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看他好難受的樣子,我該怎麼幫助他?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比喻:如果今天病友患的不是憂鬱症,而是肚子痛,還嚴重腹瀉,該怎麼辦?要怎樣舒緩他的痛苦?

其實是沒辦法的,最多就是準備清淡一點的菜,很嚴重的話幫忙送急診。

憂鬱症也是;我們不該太過期待說,是不是講什麼話、帶著他作什麼事、甚至要求病友作些什麼,就能立即改善現況。

以實際面來講,傾聽、陪伴、擁抱,就是最好的幫助。甚至連話都不用說,聽完之後給個擁抱就好。簡單的按摩也不錯,或是泡點花草茶給對方喝。無論哪種方式,都以不強迫為優先。例如,你可以委婉提議帶病友出去曬曬太陽,如果被拒,也別感到生氣或失望。重點是別把自己的情緒加諸在對方身上;也就是說,在面對病友時,不用擔心、焦慮、試圖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只要順其自然就好。

事實上,「時間」才是身心症康復最重要的因素--這意味著即使不吃藥,隨著時間的流逝,病情也會逐漸好轉。服藥並不是為了吃下去能立即見效,而是在逐漸出現效用後,能夠穩定病情並預防復發。既然如此,雖然當下看對方很痛苦,能幫助的還是有限,不如跟著耐起性子,陪他走過這一段吧!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你會因擔心被周遭的人知道自己生過病而刻意隱瞞嗎?

要說隱瞞,不如說,如果是沒有必要知道的陌生人,就不會特別講,但跟我比較熟識的人都知道我有這個狀況。差別在於,不常碰面的人,沒有機會跟我長時間相處,光聽到這樣的病名,可能會產生一些誤解。再者,就算是有其他疾病,也不見得需要讓別人知道;不是因為難以啟齒,單純只是因為不想引起他人關注,那樣會有點不自在。不過,如果有特定目的,例如有人需要這方面的資訊及協助,我也會提供自己的經驗給對方作參考。

 

* 你會讓伴侶知道自己生過病嗎?

一定會。我曾交往過的男性,都是在已經知道我有生過這種病的情況下與我交往。要用怎樣的眼光去詮釋這件事,是對方的選擇;如果對方能包容,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行,早點分開也好。畢竟會不會復發很難說,至少要讓對方有點心理準備。

 

* 我周遭的人常說一些話刺激到我,讓我很難受,怎麼辦?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看診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許多病友會碰上候診時等很久的情況。我也有碰過,明明已經夠難受了,還得在現場耐心等候,確實是很辛苦。假如實在無法忍受,有一種方法:由照護者先至門診報到,等快到時再通知病友到場。

醫師問診時,也許會問得不夠詳細,病友可以主動多描述一些,或是請家屬協助說明。特別是調藥期間,必須跟醫師詳述服藥的狀況,例如有何不適、會不會睡得過多或過少,讓醫師能在處方和藥物劑量上適時作調整。

 

* 你吃藥物有哪些副作用?

剛開始的一個月最明顯,除了腦袋昏鈍、嗜睡外,還有口乾舌燥、手腳發抖等。我剛吃帝拔癲的前一、兩個月,有掉髮現象,洗頭時會一綹一綹地掉頭髮下來,還好我的髮量原本就多,外觀並沒有受到影響。此外,睡覺時會覺得口渴,一直爬起來喝水,卻又無可避免地不停跑廁所,那時候就睡得不怎麼好。我也曾吃過一款藥,會讓我的腳趾抽動,手也變得比較難聽使喚,例如端盤子、拿畫筆的時候會發抖。吃比較重的躁症藥物,會很像被打昏一樣,變得很沒有力氣,難以動彈。躁症住院期間,曾服用金菩薩,一下子胃口大開,吃兩個便當都還嫌餓。

醫師有提到我目前服用的帝拔癲會影響代謝、食慾增加,所以有服用此藥物的病友通常體型較胖。我已經接受這項事實,試著做個充滿自信的厚片女。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 你是怎麼走出來的?什麼原因讓你變得穩定?是正面思考還是藥物?

坦白說,好像這樣走著走著,不知不覺間就康復了。值得一提的是,我在2010年休學期間,有一段時間都在看六人行。這齣影集很對我的胃口,每天看每天笑,不知道是不是因此而變得開朗。也有可能是長期做白老鼠,終於找出適合我的藥方,然後就日趨平穩,直至康復。至於正面思考,我自認原本的個性就還算蠻正面的,充滿負面思考純粹是生病的因素。要說有什麼改變的地方,大概是生病期間喜歡看一些心理學及新時代方面的書籍,讓我對心靈和人生哲學有較深入的省思,或多或少對病情有幫助。

--2014.8.13補充--

有關這部份,我想再附帶提幾件事:

1. 從2010年5月至今已經穩定了4年之多,期間一直有服用藥物,目前也持續服用著。我認為這樣在意義上就已經很好了,不需要達到一般人認定的「停藥後的康復」標準。原因是,躁鬱症屬於慢性病,跟遺傳造成的腦內化學物質分泌異常有關。據我目前的主治醫師的說法是,藥物是用來彌補我在血液中較一般人缺乏的化學物質,因此我還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抽血檢查藥物在血液中所含的濃度。對我這類型的身心症患者而言,持續規律地服藥可以降低復發的風險。而單極性的憂鬱症,無論是輕度或重度,大抵都不需要吃一輩子,通常在醫師的協助下,可以在一至兩年後停藥。

2. 我嘗試看過幾次心理師,但對我比較無益。以我目前所聽到的病友分享,主要可歸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覺得晤談費用太過高昂,難以負擔;二是心理治療恐怕比服用藥物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見效。經常聽到的說法是,錢花下去了,初次會談卻得不到好印象。站在病友的立場,坦白說花費是個很現實的問題,能夠負擔這樣龐大的諮商費的人恐怕不多。再加上心理師的談話內容、說話方式、使用措辭都在在影響病友的觀感,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反效果。國外的「心理醫師」是可以開藥的,而國內只有「心理師」,不得開藥,只能透過談話協助病友。我認為假如症狀尚輕,可以試試看,聽取心理師的建議,但嚴重的話可能還是吃藥比較有效。

3. 雖然在心理諮商方面我並沒有較好的印象,但自己從生病之後就多少會看大眾心理學跟腦科學相關的書。這些書在學術上或許沒有專業論文那麼講究,但多少是有憑有據的。透過實驗結果,了解怎樣的方式能讓心情稍微愉快些,再由這些作者(都是心理師或腦部研究方面的專家)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給讀者。有些還會提供練習,試著做做看的話,其實還蠻有幫助的。越了解這種疾病、了解心靈運作的方式、怎樣使用自我意識去覺察遭到扭曲的思維模式並予以修正…就越能給自己帶來好處。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發病時很痛苦,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

這可以概分為兩種狀況,一種是真的很痛苦、難以忍受的時候,另一種是心情很鬱悶、度日如年,不知如何排遣的時候。

針對前者的狀況,可以向醫師要求開一款在特別難熬時服用的處方,吃完立刻睡覺。如果是後者,我只能說,憂鬱症發作時,任何一種舒緩情緒的方法,成效都有限,但多少還是可以嘗試一下。

以下方法比較適合已脫離重鬱階段者:外出散步(重鬱症患者基本上是疲累到無法出門的,我會建議還是在家休養就好)、做瑜伽、聽心靈放鬆音樂(鋼琴演奏和新時代音樂都是不錯的選擇)、陪寵物玩、請人按摩、做簡單的手工藝、閱讀輕鬆易讀的書報…等。

事實上,中鬱比重鬱更痛苦,這是因為中鬱期感受較清晰,重鬱反倒多半在睡覺,所以一旦脫離重鬱,就更需要多方嘗試各種方法,讓自己即使在煎熬之中,也能稍微有一點點喘息的空間。

至於重鬱症患者,無論有無用藥,經常都處於昏沉狀態,所以只要停下手邊所有工作,安心休養就好,不用刻意做什麼事。大概看電視、看報這些都不必了,以我的經驗,看這些東西反倒容易想很多。當然各人情況不一,覺得可以舒緩的話,隨意看看也好。

憂鬱症真的是一種非常難熬的疾病,尤其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慢到簡直像是要窒息了。當年我生病時,也是除了忍、還是忍,咬緊牙關,撐過藍色幽谷中的時時刻刻。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至今(2014年1月),我的身心狀況一直都很平穩。(*2016年4月補充:已經持續平穩6年囉!都有持續服藥,以求降低復發機率。)其實就是跟正常人一樣,會有喜怒哀樂。然而,就算是有難過的情緒,跟憂鬱症時期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要說哪裡不一樣,我會認為,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每次只要碰上心情不好的時候,跟朋友聊聊天、逛逛臉書,自然就好轉了。而患有憂鬱症時,整個人像浸泡在沉沉的水中,完全沒有動力,也失去興趣,做什麼事都開心不起來。

十九歲那年,我曾出過一本書,叫做《我憂鬱,但我很努力》。拍謝貢,我周遭的人恐怕都比我努力多了。那時候狀況還很不穩定,所以書中提到「學習與憂鬱症共舞」。如今回想那段過程,仍心有餘悸,也很慶幸自己走出來了。原來所謂的康復,就是真的回復成正常人的身心狀況,而不是還在時好時壞的情緒中浮浮沉沉。

康復之後,有幾位病友及家屬來信或來電詢問。我很感謝他們的提問,在此整理一些常見的問與答,提供大家作個參考。

(注意:每個人的病因及發病歷程都不一樣,回答僅供參考。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至:fqzhang924@gmail.com。本篇是Q&A的全文;我有摘選部份段落,以新文章發表。)

 

我的工作室:三葉草舒心坊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此文章是以過來人的立場寫的,並非專業意見,僅供參考。

服用精神科藥物是一件苦差事;我不僅吃過,目前也持續在吃。精神科藥物比一般藥物有更多不舒服的副作用,尤其是在剛接觸的時候,感覺特別明顯。記得我最初服藥時,整天口乾舌燥,身體顫抖,而且最大的問題是,會覺得很疲倦、無法思考。當然,生病本身就有疲倦跟思考緩慢的問題,只是服藥之初,會感覺更乏力。大概要過兩個禮拜至一個月以上,副作用才會減緩,見到一點療效,但仍是要持續服用半年以上,才能讓情緒的穩定度提高,避免再度發作。

(補充:帝拔癲服用後會掉髮,不過我的經驗是過一陣子就恢復正常了。目前我使用的藥物為帝拔癲與樂命達兩種,一天一次,睡前服用。)

我認識的病友中,有人是服了藥物,就幾乎動彈不得,而趕緊停藥的。也有吃了一陣子,感覺無效,就自己停藥的。或者,比較常見的,是吃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有效,便自行停藥。

即便是以病友的身份、即便知道藥物傷身、即便瞭解藥物有很多造成不適的副作用--我還是建議「已選擇服藥」的病友,遵照醫師囑咐持續吃下去。

主因有三:

一、既然當初選擇服藥,多半是已經感到非常難受了。而一旦接觸精神科藥物,就得有持續服用的覺悟,因為不像一般感冒,你不會得了一次精神疾病就有抗體,相反地,憂鬱症很容易復發,躁鬱症更不用說。所以吃藥除了是為了緩解憂鬱情緒外,也是要避免再度發作。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學會觀察情緒之後,逐漸能夠掌控高低起伏的心情。

在過去,偶有低落,就會冒出許多負面念頭。被這些念頭牽著走,心情更加低盪。那時候,總會覺得都是這些事情讓我這麼沮喪,變得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注意:此處指的是「非憂鬱症」期間,即一般情緒低落時。)

如今,我注意到情緒的變化,是來自許多不同層面的影響,且往往是一些看來不甚重要的因素,導致焦慮、胡思亂想,進而變得憂鬱。所以,「自覺當下的情緒」,變得相當重要。

就我個人而言,有兩種影響情緒的因素:1. 飢餓;2. 疲累。以往我沒有特別注意,所以當負面念頭群起圍攻的時候,只知道無助地哭,殊不知或許只要吃點東西或睡上一覺,心情就能改善許多。

有些女性可能受生理期影響較大,也有人可能是因氣候改變,甚至當空氣中出現某種季節性花卉的香味,潛意識裡勾起某個不愉快的回憶,整個人就會變得陰鬱,卻不清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種種「當下的因素」,都有可能讓人被原本沒那麼嚴重的事,重重推入谷底。

憂鬱時一定要勉強自己提起勁嗎?我是不這麼認為的。勉強振作精神、卻發現對任何事都興趣缺缺,反而更容易焦慮不安。倒不如就讓自己完全沉浸於「憂鬱的感覺」,全然體會這種感覺,並且明白地告訴自己,這就是情緒--情緒會影響判斷力,對事物容易有消極負面的解釋,情緒過了,想法也會跟著改變。

重點是,感受情緒,試著放下雜念。各種觀點只是依附於情緒的假象,有了這種認知,就比較能順從自己的心,待自己更好。

文章標籤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如果要說有沒有「康復」,我覺得這個名詞在定義上就有點微妙。我已經服藥很久了,病程總共六年(2004~2010)。從重度憂鬱發作就開始吃,前四年都規律吃,後來因為感覺有變好了,就斷了一陣子。沒想到躁症爆發,就又開始乖乖吃。這之後的兩年,一直規律服藥,從來沒間斷過,狀況控制得非常好。不可能完完全全平穩;跟一般人一樣,有時也會心情不大好,但都很快就過去了。直到今天(2016.5.25),仍維持睡前五顆的劑量,而且為避免復發,打定主意是不停藥了。

 

有一位朋友,曾三番兩次提起「那些藥對身體不好,能不能就不要吃了?」我就直白告訴她,能不吃,我也不想吃;但很多時候,人就不能照著心意走。就像糖尿病之類的慢性疾病,該吃就是得吃,跟藥物本身好或不好無關。另一位好友曾罹患癌症,儘管早已動過手術將癌細胞除淨,每天早上仍必須服藥,維持現狀。凡慢性病治療,大抵上都是如此,沒什麼好抱怨的。

 

有些人可能會誤會,認為只要意志力夠堅定,就可以徹底不用服藥。但我必須強調,每個人狀況不一樣。而且事實上,堅定地服藥也需要很大的意志力,很多病友都是用極大的意志力在持續治療。今天一個單極性憂鬱症的病人,他可能可以經醫師指示慢慢停藥,終其一生都不需再接受治療。但要躁鬱症患者冒著復發風險停掉?這根本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不了解這種病。我為了持續作追蹤,每個月都得跟醫師見一次面,每天睡前確認自己吃藥了沒;對於情緒始終保持自覺,在心情起伏不定時找出可能原因,這些無非都要用到意志力。

 

至於到底會不會好?要怎樣才算好?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