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至2021年,已有十七年的精神科就醫經驗(請參考:《憂鬱症/躁鬱症經驗談》),關於這個問題,卻是時至今日才知道。若不是我的醫師願意跟我吐實,不然我大概會一直不明究理吧。
以前,我跟其他身心症病友一樣,都會納悶為什麼絕大多數的精神科醫師,願意花在聽診的時間那麼少?是不是他們對我們沒耐性?開的藥物副作用這麼強,我到底還要不要繼續吃?想看心理師又無法負擔昂貴的費用,怎麼辦?
我跟現在的這位精神科醫師,是在我懷孕後才結識的。言談過程中,剛好有聊到「為什麼醫師大多只看10~15分鐘」這件事。另外,也因為我17年前在網路上創立身心症關懷團體,從奇摩家族時代就已經創過一個,後來又在臉書社團創立一個,所以有一些身心病友的人脈可以了解跟詢問。
以下是我對身心症病友/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這三方的了解:
身心症病友:剛開始發作時,無論是急症或輕症,都是很難受的。每個人初始發作的時間不同,蠻多是求學時期就開始發作。發作原因可能來自環境,包括跟家人相處的問題、課業壓力、同儕壓力、受霸凌,或是有更嚴重的創傷,如身邊的人自殺、自身受到暴力威脅,甚至被強暴等。也有的是遺傳因素影響,即便沒有特殊壓力或創傷也會發作。
發作期間,重症患者會很難在診間,言語表述自己的狀況,因為發作當下,腦部會像當機那樣,講不出什麼話來。精神科醫師不會通靈,又沒有任何儀器可以檢測,當然只能就外觀或陳述作一個初步的評估。家屬不一定在場,就算在場,若該家屬未曾得過身心症,對病友的理解不夠充分,甚至本來就是病友的壓力源,代為發言恐怕也只會越幫越忙。
當他們進了診間之後,發現醫師只用了10~15分鐘就把他們打發,自然會心生不滿。想想,這畢竟是「身心症」,不是感冒、不是腹瀉,醫師沒有深入探詢,怎麼有辦法突破病友心防,獲知他們最真實的痛苦呢?在病友的眼裡,若這位醫師又剛好長得不太親切,藥物副作用又這麼強烈(請參看:《去看精神科/找心理師的標準》),會讓病人對身心科失去信任,進而影響就醫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