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篇我認為寫得很好的文章:13張經歷過憂鬱症的人才能體會的圖表

原文出處:13 Graphs Anyone Who’s Ever Been Depressed Will Understand

Written by Anna Borges / Posted on BuzzFeed Life

1) 關於憂鬱症的感受

1  中譯編輯 Anne / TEEPR趣味新聞

憂鬱症並不能以「心情憂鬱」概而括之。什麼叫「憂鬱」?以這樣的詞來作為病名,其實就很容易誤導人們以為憂鬱是「不開心」這樣單純的情緒。

但事實剛好相反。

病理上的憂鬱是由許許多多的情緒跟不適所構成。以情緒而論,病友在患病時,經歷的是各種煩惱交雜的過程,憂慮、慌亂、自責、內疚、忌妒、怨恨…這些複雜的情緒會使人癱瘓,終致無法正常生活,甚至癱軟無力。

憂慮的是:明天要怎麼過?要怎樣才能提起勁去上班上課?無法去考試了,該怎麼辦?我要怎麼跟上司說我無法工作了?

慌亂的是:我怎麼會變成這樣?我會一直這樣嗎?要什麼時候才能康復?為什麼我什麼事都做不下去?我到底怎麼了?

自責的是:我爸媽年紀都這麼大了,還要靠他們照顧,怎麼像話?為什麼不是我來照顧別人,而是要別人來照顧我?真不應該讓別人這樣擔心!

內疚的是:我沒辦法達到他人對我的期望,覺得非常抱歉…看到別人為我難過,真的好痛苦…

忌妒的是: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人那樣,正常地過活?我好希望能跟某人一樣,可是我辦不到…

怨恨的是:老天怎麼能這樣對我!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

 

正常人看到一個人會這樣鑽牛角尖、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恐怕都會忍不住說一句:「想開一點!」

重點不在於病友生病時是不是想太多了;是,的確是想很多沒錯,但沒有哪個病友願意這樣想。

心情不好的時候,若看看電視、轉移注意力、不要想太多、過個幾天就可以好起來,就表示當事者的狀態跟憂鬱症是兩回事。單純的心情不好,可以擺爛、把功課丟一邊去打電動、可以其他事情都不用做,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那真正的憂鬱症是怎樣呢?

就是你萬分地希望自己能做些什麼,哪怕是一點點、有可能會讓自己開心的事也好,卻什麼都做不了。就算用盡力氣去做了,還是開心不起來。

 

先不說各人經歷和嚴重度不同,所造成的感受或心得不同;在大部份的情況下,一個病友會想這麼多,大抵跟兩種原因有關:一是體質上有發作身心症的傾向,二是環境有重大改變或壓力導致無法正常思考。

何謂憂鬱症時無法正常思考?

就是病友明知那樣想是沒有用的,卻無法控制,導致失能的情況產生。

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有些療法是可行的,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對患者進行引導式、漸進式的思考修正,確實會有一定助益。這是一項專業技術,是有方法地引導患者「想開」。

當你看到罹癌患者感到疼痛,會對他們說「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不會痛了」嗎?假使人們可以明白,憂鬱症跟其他身體病痛一樣,並不是光講一句話就能有幫助,對病友而言將會是一大解脫。

要幫助病友分散注意力也未嘗不可,但這不是簡單的工作,只因正常人很難想像病友是什麼狀況,要給予什麼樣相對的幫助才有用、而不是造成反效果。這就是為什麼精神病學、心理學會興起--就診服藥、心理輔導等治療方式,即便不一定對每個病患都有用,但至少有許多人是靠這個方法走出來的,包括筆者也是。

 

那到底要怎麼安慰病友?怎樣可以不讓他們沉淪於痛苦之中?

必須了解的是,一旦患有憂鬱症,就是一場長期抗戰。你不可能期待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好轉。所以當你看到他們很痛苦,最好的安慰就是靜靜陪伴。照顧患者可以當作一種修煉,盡可能不去為對方的情緒所動(雖然很難)。

他們不是故意要找麻煩或偷懶,他們也會對生活崩解的狀態感到莫可奈何且極度自責。照顧患者的第一步,就是先做功課,一方面可以更加同理病患,一方面也可藉此增加對身心症的認知,有意識地去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況。倘若未來不幸得病,就比較知道如何自助。
 



臉書社團>> 三葉草身心症關懷工作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