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怎麼走出來的?什麼原因讓你變得穩定?是正面思考還是藥物?

坦白說,好像這樣走著走著,不知不覺間就康復了。值得一提的是,我在2010年休學期間,有一段時間都在看六人行。這齣影集很對我的胃口,每天看每天笑,不知道是不是因此而變得開朗。也有可能是長期做白老鼠,終於找出適合我的藥方,然後就日趨平穩,直至康復。至於正面思考,我自認原本的個性就還算蠻正面的,充滿負面思考純粹是生病的因素。要說有什麼改變的地方,大概是生病期間喜歡看一些心理學及新時代方面的書籍,讓我對心靈和人生哲學有較深入的省思,或多或少對病情有幫助。

--2014.8.13補充--

有關這部份,我想再附帶提幾件事:

1. 從2010年5月至今已經穩定了4年之多,期間一直有服用藥物,目前也持續服用著。我認為這樣在意義上就已經很好了,不需要達到一般人認定的「停藥後的康復」標準。原因是,躁鬱症屬於慢性病,跟遺傳造成的腦內化學物質分泌異常有關。據我目前的主治醫師的說法是,藥物是用來彌補我在血液中較一般人缺乏的化學物質,因此我還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抽血檢查藥物在血液中所含的濃度。對我這類型的身心症患者而言,持續規律地服藥可以降低復發的風險。而單極性的憂鬱症,無論是輕度或重度,大抵都不需要吃一輩子,通常在醫師的協助下,可以在一至兩年後停藥。

2. 我嘗試看過幾次心理師,但對我比較無益。以我目前所聽到的病友分享,主要可歸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覺得晤談費用太過高昂,難以負擔;二是心理治療恐怕比服用藥物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見效。經常聽到的說法是,錢花下去了,初次會談卻得不到好印象。站在病友的立場,坦白說花費是個很現實的問題,能夠負擔這樣龐大的諮商費的人恐怕不多。再加上心理師的談話內容、說話方式、使用措辭都在在影響病友的觀感,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反效果。國外的「心理醫師」是可以開藥的,而國內只有「心理師」,不得開藥,只能透過談話協助病友。我認為假如症狀尚輕,可以試試看,聽取心理師的建議,但嚴重的話可能還是吃藥比較有效。

3. 雖然在心理諮商方面我並沒有較好的印象,但自己從生病之後就多少會看大眾心理學跟腦科學相關的書。這些書在學術上或許沒有專業論文那麼講究,但多少是有憑有據的。透過實驗結果,了解怎樣的方式能讓心情稍微愉快些,再由這些作者(都是心理師或腦部研究方面的專家)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給讀者。有些還會提供練習,試著做做看的話,其實還蠻有幫助的。越了解這種疾病、了解心靈運作的方式、怎樣使用自我意識去覺察遭到扭曲的思維模式並予以修正…就越能給自己帶來好處。

4. 要問我最後決定身心症穩定(或康復)的關鍵,我不會說是藥物--我會說是時間。我看過不少即使吃藥、狀態仍一直不穩的案例,至於這些人什麼時候才整個走出來,那就不一定了,而且搞到最後可能也不知道是藥物治好的、還是時間久了自然就好了的。我的經驗是,前五年吃的藥都沒辦法讓我很穩定,即使我都有按規律服藥。直到第六年,由一位住院醫師開立全新的處方簽,才真的穩定下來。因為是吃了之後就確實有改善,不再像以往那樣反反覆覆,所以我會說是吃藥讓我變好的。但那也已經是打從我一開始服藥以來、吃到第6年的事,可見得身心症的治療需要花多大的耐性!不過,若單純只是憂鬱症,沒有合併其它精神問題(精神分裂、焦慮症、創傷症候群、躁鬱…)或上癮(飲食、菸、酒、毒品等),應該可以比較快康復。

 

* 你會受天氣影響而復發嗎?

 

我在憂鬱症期間很容易受天氣影響,但康復後的這些年來都很穩定,氣候影響不大。若是連續好幾天,天空都陰沉沉的,心情也會稍微沉悶一點,不過大體上沒有明顯的起伏。

 

* 你是否有宗教信仰?

我算是有自己的一套信念,並非特定宗教。我很鼓勵病友尋求自己可以接受的信仰,煩憂時唸唸心經,或是加入教會都很好,尤其禱告是一種蠻好的習慣。我雖然沒有信仰特定宗教,但需要心靈撫慰時也會禱告一下。
 




臉書社團>> 三葉草身心症關懷工作坊

本文節選自:鬱見陽光:憂鬱症/躁鬱症邁向康復的Q&A,關於我發病的完整歷程,可參考:憂鬱症/躁鬱症經驗談系列文;就醫相關問題可參考:就醫看診、精神科藥物副作用、住院及輔助性療法等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