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SOHO族來說,注意力能否集中對作品的產量及質量非常重要。我最近就遇上了很大的困擾──好像總是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翻譯時一直分心,不知該如何是好。總覺得點開臉書就像「吸菸」一樣,能讓我放鬆,但成癮的狀況讓我一直沒辦法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昨晚實在受不了了,決定要拾起兩本以前買過的書來看。我發現這兩本書,儘管論點不大一樣,但實質內容並沒有差多少,可以相輔相成。這兩本書分別是:丹尼爾.高曼的《專注的力量》(時報出版,以下用《專》代替),以及喬許.戴維斯的《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大塊文化,以下用《每》代替)。本文會將兩本書的重點做一個統合。
我非常建議各位如果看了內文有興趣,可以買下這兩本書,細讀書中的內容。這兩本書性質有點不同,《專》的內容較多,科學性較豐富,相對的有些東西可能不大好懂。《每》簡單易懂,適合當入門書。
首先,最重要的觀點如下:
- 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
- 分心的主要原因跟情緒、感覺及心智能量耗損有關,也因此在需要專心的時刻,必須先移除這些因子。
我想先來解釋一下第二點的部份。
在《專》書中,講到感覺跟情緒是最容易讓人分心的兩個因素,而《每》書則歸咎於心智能量的損耗,也就是消耗自制力。作者們的說明比較有科學性,與腦科學、神經學有關,我在這邊用淺顯一點的比喻來說明好了。理智,也就是我們平常專心時需要用到的東西,是運用大腦的A區域。情緒、感覺,會讓我們心思飄移、產生創意想法的東西,是運用大腦的B區域。這兩個區域,當有一區活化時,另一區就會削弱。也因此,有意識地控制兩個區域的使用是蠻重要的,這叫做自我覺察。人在專注的狀態時,A區活化、B區抑制,所以專注會讓人變得冷靜、較無情緒性。但若是發生了什麼事,刺激到B區,就會開始變得不專心了。
雖然B區域可以讓人產生創意思考,但想落實這些創意,也絕對少不了專心致志。感覺(指的是五感)跟情緒兩者間,後者影響專注力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