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殺者很自私」這回事 / There's Nothing Selfish About Suicide

作者:凱蒂˙赫莉,兒童暨成人心理諮商師、育兒專家 / Katie Hurley,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therapist, Parenting Expert

原文出自:Huff Post Women / 譯者:嚕哩貓

n-ROBIN-WILLIAMS-large570  

Associated Press / 圖片來源:美聯社

我是自殺者遺屬。

近日我已經很少談及這些事了,好像已經走到了一個頂點,覺得這段過去距離很久遠。傷痛復原的過程漫長而絕望。曾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在悲痛中忍受孤寂,也曾有那麼一段時間,感到既失落又困惑。關於自殺這件事,最困擾的莫過於沒人知道要怎樣安慰,沒人知道該怎麼反應。旁人都只能報以微笑、打個招呼,然後想辦法轉移話題…但都逃避自殺這個字眼。自殺遺族似乎往往得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

父親過世之後,每一天、每一週、每一月甚至每一年,我都沉溺在無止盡的哀痛浪潮裡,「假使當初如何如何」的種種念頭使我徹夜難眠,每天都如行屍走肉般疲憊萬分。「假使那晚我有接到電話會怎樣?聽到我的聲音之後,他會不會就不做了?或至少晚一天再做?」自殺遺族就是會有這樣的歉疚感。

有時候我會哭。有時候,我會動也不動地坐在長島海灘,觀看潮起潮落,祈求老天讓我看到一些跡象,告訴我父親已經到了一個更好的地方。有時我會在心裡痛斥自己,怎麼沒注意到父親企圖自殺的警訊?有時候,我會祈禱。求主耶和華、或天上的哪位神明都好,請把我爸還給我,求求祢,把他還給我!有時候我會感到憤恨,為什麼這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他?

從失去的傷痛慢慢回復平靜之前,我真的是經歷了很多情緒轉折。但「自殺者很自私」這樣的念頭,從來沒有、甚至連一秒鐘都沒有出現過,這是完全不理解狀況的人才有的說法。人們自殺的原因很多,但自私絕對不是其一。

人之所以會自殺,是出於絕望、無助和孤寂,臨床憂鬱症的黑洞會把人整個吞噬。一旦得了憂鬱症,往往就會覺得自己是親友的包袱、沒有出路,彷彿陷於囹圄,感到孤立無援。

旁人講「自殺者很自私」這種話,通常是為遺族說的,這麼說是因為拋家棄子去自殺的行為看起來很自私。但這種說法並沒有真正顧慮到遺族,否則我們早就被說服了。旁人不知道的是,很多自殺者多撐一天的理由,往往是心頭還懸念著摯愛的人。他們是有想到我們的,而且很多個案,可能到最後一秒鐘心頭仍掛念著親友。只是這種足以粉碎心靈的憂鬱症把他們禁錮了,彷彿只剩下自殺這個選項。好像得到解脫的唯一方法,就是離開這個世界,而這種毀滅性的想法真的會讓人非常煎熬。

除非你有朝重度憂鬱症的死蔭幽谷底下看過,除非你的靈魂曾於空虛晦暗的大海中迷失過…否則你沒有資格批評。你不理解也好,你要為自己經受過的感覺發表意見也罷,但批評別人的處境並散佈這些負面說詞不會幫助到其他人。事實上,說這些話只會傷到別人。

在世界各地為羅賓威廉斯的逝世表達哀戚的同時,人們也感到無助、困惑。怎麼有可能外表這麼快樂的人,實際上卻身陷憂鬱?而事實就是,世界上有非常、非常多的人每日每夜都面臨同樣的困境。有些人自殺死亡,有些人企圖自殺,還有些人正死命地撐著。大部分的人都沒能求救以獲得應有的協助,來克服他們的心理疾病。

你可以伸出援手。

了解何謂自殺警訊。有50-75%的自殺者會向他人提及他們的意圖。對方說話時,要仔細聆聽、眼神交會,表達你的同理心。為了各處你所愛的人們,別再當低頭族,拿出點溫暖的人性吧。(譯注:有關自殺警訊,可搜尋網路資料,或參考此篇。)

隨時關心身受憂鬱症之苦的朋友,即便他們沒回電或應門,也至少試著讓對方知道你就在身邊。朋友的任務不是拯救迷途羔羊,而是傾聽、陪伴。

把你的溫暖擴及自殺遺族。練習使用「自殺」及「憂鬱症」等字眼,使之自然而然融入對話當中,就像在講「獨角獸」和「泡泡糖」那樣輕鬆自在。家屬陳述時要專心聆聽,可以握住他們的手。對其傷痛要有同理心。每一次的會面,都可以給對方擁抱(*譯注:亞洲比較不習慣擁抱,輕拍對方的背即可)。

鼓勵病友求助。了解生活周遭的心理衛生相關資源,這樣有需要時就可以幫助你所愛的親友。時不時確認一下對方狀況,表達你的關心,不用顧慮太多。多一個人關懷,就能為深受心理疾病之苦的病友及滿懷歉疚感的家屬帶來巨大的改變。

美國每年有三萬人自殺死亡,75萬人企圖自殺(*譯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於2012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每年約有100萬人自殺,總數比戰爭與謀殺案死亡人數還多)。是時候該好好注意這個問題,增加同理心和愛心,讓這個數字能往下降。

是時候該好好來談自殺防治與憂鬱症了。


臉書社團>> 三葉草身心症關懷工作坊

延伸資訊請參考:

關於如何安慰及照顧患者(含自殺防治相關文章)

arrow
arrow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