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有一個收納專家:我老爸,他都用最簡便、不需要花什麼錢的素材。
食品或物件附的箱子、盒子,有用就留著用,收納箱也是反覆利用。
需要多的收納空間時,就來個斷捨離。
他本是學者,退休後因為研究方向改變,就把近七成的書回收淨空,毫無戀棧。
看到那些標籤紙嗎?雖然不太美觀,但是很有爸爸的味道。
書桌的桌面收納:
一直覺得我爸真的是男人界的極品,雖然不帥,也不高,
卻包辦了家裡大部分的家務(我承認我是個很廢的女兒😂)
他平常花大量時間看書、做研究,但不會藉口自己忙就當大爺。
從小,我們家的家務分配就是:媽媽做菜吸地,小孩擦桌椅,
爸爸洗衣曬衣收衣摺衣洗碗洗小孩陪小孩玩丟垃圾清廚餘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我爸這個衣櫃,我拍照之前真的完全沒動,它就是這麼整齊。
床頭旁的小櫃子,是他擺放襪子的地方。
老爸數十年來如一日,簡簡單單過日子,穿的用的都是我媽在菜市場買的便宜貨。
除了襪子左上角,是他女兒送他的貴桑桑日本製洗臉毛巾,結果被他拿去當擦手巾了(爸說:有差嗎?)
在老爸的收納結構中,他的「五金抽屜」算是比較複雜的組合。
在這個小抽屜內,有層層疊疊的收納結構。數十年蒐集的五金,就集中在這裡。這些東西都不一定哪兒來的,如果有拿到就留下。
事實上,我爸不太會留下他主觀認定的廢物,他選擇留下一定有他的理由。
主要留下的考量點:
① 比較不佔空間
② 沒有保存期限
③ 一旦出現需要使用五金組件的場合,很難一下就判定要用哪種尺寸,所以平常就先收集、分類,以備不時之需
比如之前,我的老筆電底盤零件脫落不見,此時他收集的短螺絲就派上用場。
如果沒有他的收藏,工程師說想取得同尺寸的螺絲不容易,恐怕原廠也都斷貨了。
這些圓筒形的小罐,有底片盒,有精油外包裝,甚至還有藥罐。
他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怎樣美美地收納(畢竟平常光研究、開會就很花時間),凡事只求方便、省時就好。
他開這個抽屜的頻率不高,但透過良好的收納習慣,需要用時很快就能找到需要的零件,也不用花太多時間整理。
偷看一下老教授最常用的辦公桌,抽屜裡到底是長什麼樣子。
本來想說,應該至少要有很多文具吧?結果....東西好像沒有想像的多。
左側抽屜拉開,最常用的大概是零錢盒跟小餅乾。
右側第一格抽屜,有再利用的廢紙、美工刀、膠帶、夾子等小工具。
第二格抽屜則統一放常備藥物。帝拔癲的白色圓罐具有良好的防潮功能,被老爸珍藏著,放藥丸、藥粉等。
第三格大抽屜內,使用L型書架隔出A4文件夾、再利用紙袋的空間。
醫療用口罩、血壓計、水質監測器、相機等等的,也是收在盒子與收納袋內,放置在這裡。
我猜想之前應該有斷捨離過,因為早年印象中,東西更多。
感覺老爸有著對於什麼該留、什麼不留,可以爽快決定的個性,這無形間也反映了他對生命的豁達態度。
--以上文章為2019年11月撰寫--
離上一次紀錄居家收納實況已隔3年,
今天想說突襲紀錄一下,看有沒有什麼變化。
結論是,好像沒什麼變XD
綜合一下我們家的收納習慣,就是以順手為優先考量,
因為如果想維持,就一定要好收、好拿、定位清楚,
尤其老爸即便已經七十多歲,
都還是一樣每天規律作息、持續做研究,
基本上腦力都花在他的學術工作上了,
其他事情能簡化就簡化。
像他是一定會把需要記得做的事情寫在便條紙上(拿再利用的廢紙),
不會再耗腦力去記不必要的事情。
老教授桌面:
書桌左邊抽屜:
書桌右邊抽屜:
客廳:
臥室、衣櫃:
浴室:
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