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診,我的精神科醫師和我討論了一件事。他認為我讓自己陷入「開始一項計畫後沒多久就放棄」的慣性模式,例如進入職場後沒多久就辭職、開創事業後不到一年就收攤。他要我好好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沒有什麼方法能避免這個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返家後想了一下,覺得也許是我從小就耐性不足。幼年我不喜歡吃薯條,原因是我沒耐性把一包小薯吃完。父母送我去上才藝課,出於自己沒什麼興趣,總是學兩三天就放棄。長大後,憂鬱症的那段期間,可能沒耐性活下去,好幾次試圖登出人生online。
我決定去書店,找找看有沒有可以幫助我的書。當時我看到一本叫做《恆毅力》的書,被膠膜封住,無法試閱,但光看封面介紹,還蠻吸引我的,似乎可以幫助我提昇恆心與毅力。這樣,或許我就比較能持續做好一件事了吧!
然而整本書看完後,我感到十分失望。全書的重點就在「IQ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恆毅力才是」。作者採訪了許多「成功人士」,都是恆毅力十足的典範。她強調恆毅力不足不僅容易招致失敗,還會造成身心疾病,彷彿從此就會不幸。
書中還說到,父母的教養會決定一個人成年後是否有恆毅力,採用放任、不支持、忽略態度的父母,無法期待孩子未來能擁有恆毅力。只有嚴格又給予支持的父母,才能教出有恆毅力的孩子。
這麼說,像我爸媽一向是採取放牛吃草的態度,我就註定缺乏恆毅力,註定失敗、註定不幸?全世界能有多少父母知道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才是「對的」,假如這些成功人士真的都擁有這麼傑出的父母,那也只能說是他們很幸運。在作者提出的前提下,我能指望她「指點迷津」,解救像我這樣恆毅力分數低到悲劇的人嗎?
無論如何,我還是想給作者一個機會,看看她到底有什麼神奇的方法,來教我突破障礙。
結果作者也不過是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好好培養,多做有挑戰性的練習,以利他為目的…等毫無新意的東西。我要是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還會這麼迷惘嗎?還會那麼容易半途而廢嗎?雖然我也看過《讓天賦自由》系列書籍,但最終仍是沒什麼幫助。
我覺得作者以她的研究理論來證明「有恆毅力的人可以成功」,彷彿那些恆毅力高的人就是人生勝利組,是精英,我這種恆毅力薄弱的人只能乾瞪眼閃邊去,這樣的書我看完實在氣到很想撕毀。
雖然我不大明白人生的意義,但我不認為作者定義的成功,就代表人必須要那樣過活才叫做成功的人生。我甚至不懂為何要執著在成功的人生。難道有恆毅力就可以保證幸福?好啦,就算是好了,那這本書到底是在寫什麼意思的?是要我花450元,看人家過著多麼幸福、而我一輩子也別肖想的幸福人生嗎?
也許我有些偏激,也許作者沒有這個意思,但是抱歉,我看完就是忍不住這樣想。有恆毅力,好棒棒,這跟作者所嫌惡的「吹捧IQ」有何分別?
就算我的恆毅力已經無藥可救,但我不認為這樣的我就沒有價值。我可能註定不會是作者所說的頂尖人士,但全班能得第一名的也就那一個,考不上第一名也不會怎樣,日子照樣要過。我爸從小就是全班第一名,他恐怕是我見過恆毅力最強的人,但他還是生了我這樣毛病多的女兒,給他帶來一堆煩惱。
成功的人,同理心有比較高嗎?有比較懂得怎樣做父母嗎?婚姻會比較幸福美滿嗎?人生會比較快意自在嗎?能保證一輩子享有光鮮亮麗的人生嗎?
醫師要我省思自己缺乏續航力的慣性模式,我後來覺得,雖然這樣的慣性模式導致我一事無成,但我也沒有精神崩潰,八年來情緒都還算穩定,不好不壞,日子還是可以過。坦白說,我是個尼特族,這樣的身份讓現在的我很卑微,但我不可能當一輩子的尼特族。我要嘛轉型成家庭主婦,要嘛最終還是得培養起經濟獨立的能力。大學讀了十年,工作斷斷續續,反覆性風濕症造成的工作障礙,比身心症還嚴重。
可能沒辦法用常人的角度去看待我現在的處境。假如可以,我也很希望時間回到台藝大的那時候,不要發病,好好唸完。以我那時的才分,要進入動畫公司應該不難。可是人生沒有「假如」,人生只能向前看。這就是我很厭惡《恆毅力》這本書的原因,我不想怪罪我的父母,他們在我後來發病的期間,已經對我盡心盡力了。
說不定,繼續過我的人生,就是「恆毅力」的表現。我註冊了人生online,抽到一堆好角色,但技術爛,遇到比較強的boss就死傷慘重。可是我沒有棄game,我想知道接下來的劇情。上不了排行榜也沒關係,且戰且走,走一步算一步。與其卯起來查攻略,不如就放輕鬆,大不了就是回到城鎮休息而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