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跟一位社工朋友敘敘。

 

我們論及目前精神科治療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當醫師掛了很多病人,他不大可能花很多時間跟病友聊,導致病友認為醫師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是不願傾聽,進而破壞了醫病關係。尤其某些資深的精神科醫師,他們可能已經累積了很多經驗,比較能快速判斷病友的情況,就不會花太多時間與病人聊,讓病人覺得被冷落;反倒是資淺的醫師,會謹慎地多花一點時間在病情探問上,再加上掛診者不多,會有更充裕的時間和病人聊,醫病關係可能就會比較好。

 

其他科看得快狠準也就罷了,但是精神科的病友,心思通常比較敏感,如果不多跟他們聊聊、了解他們的心理,會難以建立病友的信任感。尤其精神科藥物又不能立竿見影,病友複診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大幅降低,藥物一會兒吃一會兒停,導致病情長期不見好轉。

 

另一方面來看,假如我們的制度真的改為像國外那種可以開藥的「心理醫師」,看診費可能會貴上許多,因為健保不大可能給付長時間的面談。而且,假如一個病人一次要看三十到四十分鐘,一位醫師根本一天看不到幾個人。

 

在這種很難兩全其美的情況下,想要以健保費拿藥,可能還是不得不走目前的制度。以前我總覺得精神科醫師多花點時間聽病友談是理所當然,不過說實在話,執行上確實有困難,特別是在掛診多的大醫院。

 

我很難說怎樣的醫師比較好。經驗多的醫師,診斷跟用藥可能會比較準,但比較容易給人那種「給了藥就要你閃人」的感覺。當然也是有資深醫師態度很好的,只不過可能會因為較受病友歡迎,而要候診比較久就是了。

 

看醫師真的很看緣份,遇到投緣的醫師,對於治療會很有幫助。無論讀者目前就診的狀況如何,我都希望你不要放棄對治療的希望;為了找到真正合適的藥物,醫師換個十來個都是有可能的。

 

若手上的藥吃了超過一星期仍沒有任何幫助,或出現很不舒服的副作用,都要盡早掛號回診。若醫師給你試了幾種藥仍沒有幫助,可能就得要換醫師了。每個醫師在診斷上可能有些許不同,慣用藥也不同,這都會影響配藥的方式。所以除了醫師要幫忙以外,若狀況持續不穩,自己也得積極嘗試不同方法,無論是換醫師、找心理師諮商、跟輔導志工約時間談話、看書自我探索都好,盡可能開出一條自救之路。

 

身心症,毫無疑問地,非常難治療,健康人也很難理解。生病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面臨被誤解、沮喪、挫折、徬徨、失去信心…看不到前方的路怎麼走。我當年根本很難相信自己會痊癒,不過最終仍殺出一條血路(不誇張,有好幾次真的差點掛掉了)。

 

如果要問我,我做了什麼讓自己恢復正常,我會這麼回答:

「我不放棄治療,然後,康復的時機已到」。

 

在尚未找到合適的藥物之前,積極尋求對自己有幫助的醫師。

在找到合適的藥物後,規律服用,完全按照醫師指示,並且多花一點時間自我探索,了解這個疾病。

你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對什麼都失去興趣了。但好消息是,從現在起,你可以開始培養對心理學的興趣,而它將使你受益一生。

 

 

憂鬱症/躁鬱症經驗談》系列文共九篇,如有相關疑問,可先參考鬱見陽光:憂鬱症/躁鬱症邁向康復的Q&A,謝謝!想談心或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至:fqzhang924@gmail.com,我會盡快回覆。
其他參考文章:關於憂鬱症/躁鬱症的停藥、以及發作很嚴重時該如何解決的問題
                                                      憂鬱症/躁鬱症吃藥會好嗎?有什麼注意事項?

 

圖像裡可能有花、植物和大自然
arrow
arrow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