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躁鬱症恢復穩定以來,今年本月(2016.9)可以說是起伏最明顯的一次。去年雖然也曾經不穩過,但憂鬱情緒僅維持一週。而今年則是從8月就開始感到有些焦躁,很多令我不安的想法不斷堆積,看似平靜的水面實則暗潮洶湧。到了9月入秋,就整個起大浪,把船給掀了。

雖然想把這些不愉快的感覺、與後續做出的不明智舉動歸咎於生病,但總覺得即便是真的,也不大喜歡這種「反正就是生病了」的想法。目前的對策是:1. 將情況報告給醫師,從一個月回診一次改為一週一次的密集回診,並調整藥量;2. 寫心情筆記,整理思緒;3. 跟朋友聊聊;4. 給自己一點時間休息;5. 投入創作。

以現階段的狀況來說,「投入創作」是相當值得的選項,畢竟這是難得的情緒狀態,雖然很難high起來,臉像死魚,兩眼無神,滿腦子都是攪不開的爛泥,但對我而言,這種狀態倒是很適合創作。

現在雖然處於低潮,但離重度憂鬱症還十分遙遠。我得面對心裡很多的憂懼;醫師說:「妳之前會那樣嗎?」的確跟他過去所認識的我差蠻多的。

這邊想引用蘇絢慧心理師「同哀傷」臉書的文字

當你停留在過去時空,反覆說著過去的那些悲慘故事,要他人認同你的觀點與論調,並隨你評論他人的可惡與可恨時,你是無法得著療癒的,你也無法因此從那些事件中,走出。因為那些事件中的你,只是反覆的在你所說的遭遇中,持續的不幸、受辱、悲慘、可憐(這些都是評論),而非真的被支持著感受與情感。你在那些經驗中的失落、失望、傷心、無助、難受、痛苦....還是沒有真的得到理解與陪伴,還是沒有獲得容許與接納。你要的是真正的被陪伴與支持,而非是要得到他人來同意你的論點與看法,要他人來同意你的評論與看法,你終究是沒有被看見,與被陪伴,當然也得不到支持與撫慰了。所以請練習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體會與覺察自己的情感歷程,真正需要被陪伴的是「你」,不是「事件」。

這段話對我很受用的部份是最後一句。我總覺得跟別人訴說苦痛、困擾或擔憂時,常常會被對方批評,有的聽眾會跟著我一起批評別人,但這樣批評來批評去對情緒的安撫只有反效果。似乎明確地表達自己「痛了」,而不是說「為什麼痛」,招來的安慰會比較有用。事件的本身,可能比較需要用筆記的方式整理、或找心理師協助,但若想找人陪伴,學會表達感受真的蠻重要的。

同樣來自「同哀傷」,由臉書社團「杏語心靈花園」分享,有一張圖片很值得參考:

我覺得若自我意識太強烈、過度看重自己,就會造成這種結果。不是說自己不重要,而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我也常常犯這種毛病,尤其因為很會胡思亂想的關係,自我折磨就成了家常便飯。不禁認為,其實禪修還是有很大的好處的,藉機推一下小池龍之介的作品。這位日本和尚本來是個自我意識極強、非常敏感、充滿雜念的人,接觸禪宗後,修身養性,狀況就整個好轉了。當然我沒辦法因為這樣看幾本書,就從此扭轉我的病情,該發病的時候一樣會發,但對於平日穩定情緒還是有幫助的。

有句話,我自己寫的啦,算是我的心聲:

假如人的幸福感是磅秤上的指針,那麼人對幸福的定義就是秤上的貨物。定義從來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你以為的幸福不見得是真的幸福,反之亦然。

arrow
arrow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