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躁鬱症經驗談(五):自助

Fri Jan 28 2011

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都在家中休養。中間雖曾試著復學,但沒多久就打退堂鼓,除非唸南部的學校,不然父母很難安心,所以中間有很長一段時日都是在家中度過。

媽媽平常要工作,家中就只有我跟爸爸。雖然有人陪伴,心中的焦慮卻未曾衰減,我們常常是「相對兩無言,唯有淚千行」,爸爸是個寡言的人,而我也從活潑變得沉默,兩個人在家,一整天竟沒幾句話可講。

藥物的副作用讓我極感不適,主要是口乾舌燥、顫抖,渾身無力。這時已分不清楚到底是生病還是服藥的緣故,況且過了數個月了,心情還是很低落,整天無精打采,什麼事都做不下去。

我還記得那時候最叫我難過的,就是生活的枯燥乏味、失去一切興趣。

這種乏味,跟一般人抱怨「好無聊喔,不知道要幹麻」是完全不一樣的。正常的情況下,若覺得無聊、沒幹勁,多少還是會找點事情做,看看電視、打打電動、看看漫畫、打個瞌睡,從事一些休閒活動便可得到滿足。可是憂鬱症造成的乏味,可以持續半年以上,這跟人們說「憂鬱症的人就是沒有意志力」大相逕庭,因為能夠忍受這種乏味、痛苦又毫無希望的日子而活,豈是缺乏意志力的人辦得到的?如果沒患過病的人願意稍微想像一下,就可以知道,選擇自殺自殘的憂鬱症患者,也是堅持到真的忍無可忍才這麼做。

至於為什麼感到乏味卻不去找事情做?這就是憂鬱症患者跟一般人最大的不同。我很難以目前的心境,去揣摩發病時的情況,也因此,我傳達的感覺已經失真,不過基本原因,不外乎就是情緒極差又失去活力,成天死氣沉沉,即使患者原本的個性熱情又樂天,此時也決難對任何事情感興趣。當然,最瞭解這個心情的,還是當下正在受苦的病友了。

我在患病跟沒有患病時,性格天差地遠,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我的很多想法,包括「人生沒有意義」、「找不到方向」、「我好孤單,沒有人真正瞭解我」等等,都是發病時特別明顯,而且特別負面。

說實在的,沒發病而又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的,大有人在,不然怎麼那麼多學生唸了大學卻又不知在唸什麼?出了社會也不知道要幹什麼,甚至連自己真的喜歡什麼都不知道。然而,他們不會把這問題擴大,當他們想到「我的人生好像沒什麼意義」時,可能也是轉瞬間的事。我如果不是現在已經恢復正常,就不會發現這當中的區別。

重點在於,有沒有把想法負面化。沒目標的人會「認知到」不曉得未來要幹麻,但可能想想就算了,反正今天的日子過完,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可是患病者不但「認知到」,而且會「負面化」,擔心未來沒工作、擔心一輩子都會這樣渾渾噩噩…憂鬱症患者確實會「想太多」,可是並不是自己願意想這麼多,誰願意患病?誰又願意每次都往悲觀的地方想?如果可以不要有這種病,大家都不想要有。那麼,能不能「不要想太多」,能不能「換個角度想」?我只能說,這個要求,就好比要氣喘病患,靠著自我意識,抑制自己的氣喘一樣。既然是病,那麼絕大多數的患者還是得靠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解決,如果自己就想得開,怎麼還叫憂鬱「症」呢?

就這部份的經歷來說,我會認為,負面想法很有可能是生病所造成,而不是病人真正的想法。如果康復了,很可能就不會這樣想,或者可以說,不會想到這樣難受得無法自拔。

每個人的病情不同,治療方式也不一,有些人可能提到自己參加了什麼樣的團體、信了什麼樣的宗教,或做了什麼樣的活動、吃了什麼樣的東西,結果不藥而癒。這些資訊值得參考,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憂鬱症不是感冒(有些醫師形容是「心的感冒*」,實在把這個病講得太輕鬆了),沒有特效藥,不是服了立刻就好,所以這個辦法沒用,那麼就換點別的,總會試到可以做得下去的。

(*註:引述網友imoimo對「心的感冒」一說:

…其實是對照"心的糖尿病" /一個是短期急性,一個是長期慢性 / 日本所謂心的糖尿病其實是在說躁鬱症...... / 因為躁鬱症患者需要一直長期吃藥,跟糖尿病患者一樣 / 把憂鬱症說成心的感冒,我覺得是合理的...)

這次下的標題,就是要來談談治療上的「自助、人助、天助」。但橫跨的時間很長,所以會拆成三篇來講。這些方式完全是我個人的經歷,僅供參考,過程中有太多的酸甜苦辣,而且仔細想一想才發現:「咦,原來我試過這麼多方法啊。」

首先來講自助。

所謂的自助,就是在患病過程中,自己可以做到自我幫助的部份。

講白點,其實家人能幫到的很少,好比牙痛,有時候就算去補了牙、吃了止痛劑,還是會痛到不行。一旁的人看了都覺得難過,好像自己也痛了起來,卻無能為力,能代替痛的人痛嗎?不行,只會跟著難過而已。

我認為最實際的自助,就是面對死神時盡一切力量跟祂對抗並戰勝祂,以及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藥。光是要做到以上兩點,就已經非常非常困難了。

得憂鬱症的人會想自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硬要憂鬱症患者不去想自殺,就好似親人因酒駕撞死,卻要求受害者家屬原諒肇事者一般。這種心理層面的撕扯,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多痛,說憂鬱症患者自殺是「因為懦弱自私才這麼做」,那跟冷言冷語地說「不原諒肇事者就是道德低落」同樣毫無同理心。要說會傷害家人也就罷了,必須承認在多數情況下那的確是事實,但最過份的威脅,莫過於「會下地獄、會重複相同的痛苦」。假使人們能夠明白,患者面對死神時心情有多麼沈重,那就該知道講這樣的話,有多傷人、多沒意義。就是因為人生已經痛苦到下不下地獄都無所謂,才選擇自殺,這邏輯怎可能變成「都有勇氣跳樓了,為什麼沒勇氣活下去?」

不管這輩子有沒有直接面對死神的經驗,無論如何,當下還活得好好的人,實在是因為還有願意活下去的幸運,那不是智慧,是幸運。錯把幸運當智慧,有時候講出來的話會非常傷人。

然而,為什麼我還是說,實際的自助是「戰勝死神」?明明這麼痛苦了,難道自殺的人就錯了嗎?

我的重點,並不是說這個行為是對或錯,人生的抉擇原本就很難講有什麼對或錯,對抗死神這個說法,只是表達人在面對生死交關的事情時,總有必要放手一搏。

大概很少有人會毫無來由地選擇自殺,至於會因著什麼樣的理由自殺,情境就有百百種。不管哪一種,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是選擇死,就是選擇活」。

聽起來是個很瞎的結論,不過,假設自殺一定會死,那麼這道理很絕對,要嘛就死了,要嘛就活著,這是每個自殺的人都可能會面臨的結果。死了會如何,不知道,也不用理會,但是活著呢?如果要把它簡單化,那麼就是走一步算一步,走著走著總會走出一條路來。我有好幾次自殺的經驗,現在還能在這裡打字,說穿了實在也很僥倖,就這樣活過來了。一路上跌跌撞撞,我以為要跟這個病「共舞」一輩子,完全沒想過居然會有痊癒的一天。或許會復發,但那也不是我現在需要擔憂的事,至少我非常清楚,現在的我,就是最初那個完全都還沒有生病的我。

我會認為戰勝死神是自助,是因為假使戰勝了,也就是最後沒死,甚至不再選擇自殺,那麼這條活下去的路,絕對會有其中一條通往「康復」。當然我沒辦法確定是不是每個戰勝死神的病友,最終都能康復,但因為有康復的可能,所以我會歸類在自助的一環。至於死了會怎樣,我不知道,也許就灰飛煙滅、也許在另一個世界神遊,可是這選擇究竟是好是壞,實在只有自殺死亡的人才知道,那麼我當然會寧可病友堅持活下去的意念。

想死無妨,想死很正常,但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給他咬緊牙關撐著。很多病友最後都康復了,只是康復之後不見得會提及往事,而且媒體又傾向報導患者自殺等負面新聞,所以會感覺憂鬱症很難復原(我以前是這麼覺得),不過其實藝人當中,得過憂鬱症並康復的案例,還是不少,我身邊也有一些康復且情況穩定的案例。

當然,就如同我前面提過的,患病時真的很難改變念頭,所以選擇活下去,雖然是自助中,最實際的一種作法,但往往也只能消極面對。正因為如此,才會更需要他人協助,也就是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跟診治,而想維持情況穩定,最實際的辦法還是按時吃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嚕哩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